低利率环境存款“搬家”,购买“固收+”理财要关注哪些问题?
界面新闻记者 | 安震
“半年前我的理财经理推荐我购买一款‘理财’,目前封闭期已经结束,半年的持仓收益率2.8%,这个收益水平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基金,我觉得基金产品风险很高,赶快赎回了。”张女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张女士对界面新闻说,此前,出于对银行工作人员信任购买了其推荐的FOF(基金中的基金)产品,但这一产品明显不符合她的风险偏好,幸运的是,今年以来权益市场上扬,投资才没有亏损。
在银行存款日渐走低,股市一路上扬的情况下,投资者对既能摆脱低收益困境,又能控制净值大幅波动的理财产品需求日益强烈。作为一种将固定收益资产与权益类资产相结合的投资策略,含权理财产品凭借其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固收+理财产品一般以风险相对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底仓搭建“基础收益“,如存款、债券等,同时加配部分收益与波动更高的资产及策略,寻求向上的“弹性收益”,如股票、衍生品等。
有业内人士提醒,尽管含权理财产品热销,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不可盲目跟风,一定要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匹配的产品。另外,银行也应加强合规内控,防止营销动作变形。
存款搬家,固收+成发力重点
“我们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有超过80%都是客户在手机银行上下单,而且理财子公司成立以来发行的债券类理财产品,全部实现了到期正收益。这给了营销很大的信心,今年我们也注意到了存款搬家的趋势,特别是股市很好的情况下,含权益类的理财产品销售也很不错,客户有不少在前一款理财产品到期后会主动询问有没有‘固收+’类似产品。”一位股份制银行总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据研报测算,今年7月股市加速上行,股债跷跷板作用下,债市深度回调,但银行理财规模并未受到影响,在7月增长2万亿后,8月其规模依旧逆势继续增长约3000亿元,当前规模约32.97万亿元,续创历史新高。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含权益的理财产品成为大势所趋。截至8月底,“固收+”理财规模较年初增长超1.1万亿元,增速显著高于纯固收产品。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界面新闻表示,长期来看,经济强修复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债市利率虽然近期回调,但长期来看,预计后续债市利率中枢仍将趋于下行,纯固收产品收益率的吸引力逐步降低,预计“固收+”产品未来仍会呈增长态势,成为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发力点。“若按此趋势,全年增量有望突破1.4万亿元,占理财市场总增量的比重预计超40%。
而在整体理财规模中,“固收+”产品占比从年初的6.8%升至8月底的9.2%,而纯固收产品占比则从90.5%微降至88.3%,反映资金从纯固收向“固收+”迁移的趋势。
前述总行人士表示,前两个月债市深度回调时,该行曾主动引导过存款和理财到期的客户购买含权理财产品。总体上,原先购买纯债券理财的客户要比购买存款的客户更容易接受含权理财产品。主要是引导购买固收+类和结构性存款产品,目前看效果很不错。
固收+火爆的两大驱动因素
固收+销售火爆,原因之一是政策引导。一位公募基金交易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监管导向支持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市场,这不仅能给理财产品创造新的收益增长点,还能让更多理财资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在存款搬家和机构寻找优质资产的背景下,引导投资者风险偏好从“保本”向风险可控的稳定收益转变。
另外,低利率环境下资管机构存在增厚收益的需求。传统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水平高度相关。当市场进入持续低利率周期,单纯依赖债券票息收入难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为了维持产品竞争力,理财机构需要寻找更高收益率的投资渠道,股市一路上扬,使得“固收+”产品成为市场焦点。
不过,有银行网点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银行客群风险偏好普遍较低。“让习惯了购买定期的客户去购买理财都不容易,含权理财的风险要更高一些,有的人一听资产配置有股票就直接拒绝。”
有银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在业绩指标考核的压力下,银行营销可能会出现动作变形,把风险相对高的产品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客户。这类客户往往不能接受投资出现亏损,而一旦股市波动,含权产品净值下跌,很容易引发客户投诉,产生消保问题。
前述交易人士也对界面新闻表示,投资“固收+”本质上是在选择管理人和背后投研团队的研究能力,隐形门槛并不低。
前述人士提醒:“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合同内容,有些固收+基金产品合同尽管对于股票比例限制严格,但对于波动较大的可转债限制不多,这类产品风险也明显高于普通债权类理财产品。另外,投资者应首先诚实评估自身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不盲目追逐热门产品 。”